8月17日,骨刻文与世界早期文字比较研究座谈会在山东大学召开。本次活动由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举办,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、博洛尼亚大学荣誉院士刘凤君发起。

骨刻文是否是甲骨文的源头?骨刻文与良渚文化文字、彝文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?日前,在山东大学举行的“骨刻文与世界早期文字比较研究座谈会”上,来自全国历史学、文字学、考古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对骨刻文进行了认定和推断,并就中华民族文字起源与中国早期文明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。

 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在2005年发现骨刻文,认定其为中国早期的文字,后经过研究又明确提出:“骨刻文是甲骨文的源头”,并出版、发表有4部骨刻文专著和10多篇骨刻文论文。座谈会上,刘凤君展示了56件骨刻文实物标本。他认为,这些骨头上的刻划不是自然形成的,是远古时期的人工刻划,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。这些刻写文字符号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,字体造型分类清楚,类似的字经常重复出现,已出现成行刻字。与会专家借助高倍放大镜等精密仪器认真观摩骨刻文实物标本,并与现场展示的9件草根腐蚀、虫蛀和骨花等自然腐蚀的骨头以及新仿刻的骨刻文进行了分析比对。专家们一致认为,虽然学术界对“骨刻文”是否属于古文字尚存争议,但是有一点大家是比较肯定的,就是在甲骨文之前有文字存在,这个文字存在叫什么,我们怎么去找到它,应该好好研究。对于这些发现的符号,希望学术界能够集中起来研究、解读,把中国文字的历史向前推进。

  

    研讨会上,来自国内各大高校、研究所的20余名历史学、考古学、地理学、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,打破学科限制,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,围绕骨刻文与世界早期文字之间的联系这一主题,进行了多方面、多角度、多层次的研究和论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