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遇石祖林

大众日报 · 周末人物 · 中国新闻名专栏 2008年9月5日 本报记者 卞文超

刘凤君教授的名片设计十分别致。正面中央一个金色佛头图案,细看是由刘凤君名字的拼音首字母缩写(LFJ)组成,寓意颇丰。

2002年,引渡济南四门塔阿閦佛佛头像回归,是刘凤君学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。阿閦佛佛头像成功回归后,仿佛借了善缘好运,刘凤君近来的学术研究也十分顺利。在发现研究昌乐骨刻文字的同时,刘凤君在昌乐还有一个看似意外的发现。

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,他常住昌乐,以便对骨刻文进行研究。今年7月22日,刘凤君和县政协副主席王泳亮、文史委主任刘兴国和文物收藏爱好者肖广德等人一起吃饭。席间提到,在县南20公里处营丘镇的小山上,有一些奇怪的石头。有人说,石头仿佛是从山上“长”出来的;也有人认为,石头上有人工的痕迹。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。“一起去看看。”有人建议。

刘凤君记得当时是小雨天气,也是累了,路并不远,自己竟然在车上睡着了。当他睁开眼睛时,远远望到了一座特别的小山。

“周围都是平地,这座小山高出三四十米,方圆有几十亩。”刘凤君说,“这是古代祭台的遗址。”他认为,这座小山利用了自然山体的地势,有人工修补的痕迹,应当是一处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古代高台建筑。

据当地的朋友介绍,这座小山上曾经建有庙宇,在抗日战争时期,日本兵还在上面修过炮楼。刘凤君看到了一个个石头残柱。这些散落的石头是火山岩的一种,石头表面有人工加工的痕迹。其中有一根保存完整的石柱,直径约1米,高约4米,形状很像是男性生殖器。

“这是一个世界奇迹。”刘凤君说。

同行的人好奇地问为什么。刘凤君说:“这些石柱可能成型于远古的巨石文化崇拜时期。巨石文化崇拜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象,它有很多遗物,但是像眼前看到的这种,是独一无二的。

”他进一步解释:“它以男性生殖器为崇拜物象,应当是父系氏族社会兴盛时期的产物。”

刘凤君对石柱进行了仔细观察,确定石柱是人工造型,而非天然形成的。“看不到有雕凿的痕迹,如果有雕凿痕迹,就说明不是远古的作品。”因为在远古时期没有金属工具,只能采用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的手法,用皮条、细砂、水磨等工艺进行造型。在这个“石祖林”中,石柱表面能看出人为加工的摩擦痕迹。

“而且这些石祖的造型非常逼真——只有在狂热的崇拜热情下,才有可能完成这样的作品。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的。”刘凤君说,从残破的石柱断面分析,在唐宋以前,石柱就遭到了破坏。

这个发现令刘凤君彻夜难眠。

为了证实这一发现,刘凤君又多次前往研究。目前,刘凤君已经对昌乐石祖林出具了鉴定意见:昌乐石祖林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,是巨石崇拜时期的遗物,也是父系氏族社会进入盛期、男性生殖崇拜时期的遗物;昌乐地属东夷文化区,这可能和骨刻文字一样,是东夷文化盛期的产物。刘凤君的鉴定意见引起了当地县委、县政府的重视,相关部门加强了对石祖林的保护。关于昌乐石祖林更深入的论证,有待进一步进行。